陈独秀送儿子出国留学、百年前自信说英文介绍中国!
更新时间:2021-04-08 14:28:19    作者:健康港湾 浏览:8
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看高口碑良心剧《觉醒年代》?




没想到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也能这么好看,尤其是这两天演到革命前辈陈独秀赶赴上海,送儿子陈延年、陈乔年出国留学,让人看了感慨不已!



和寻常人家的父亲一样,陈独秀送两个儿子远赴法国留学,也不忘带上大包小包,还有亲自炒但炒糊了的南瓜子。



看着父亲收拾自己的行李,明白分别的时刻就快到了,延年、乔年两兄弟忍不住抱住父亲表达不舍。



但他不知道此时出国留学的两个儿子,未来都会为了革命事业献出年轻而宝贵的生命。



对于那时候选择出国留学的他们来说,留学不仅是为了增长见识、学更有用的知识,更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之路。



身为革命先驱的陈独秀自然也是支持儿子立志为革命事业付出的,送儿子去外国勤工俭学,可以让他们了解外国工人状况,学习马克思主义,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。


而在不同的年代、不同的时代背景下,选择送孩子出国留学也会怀有不同的目的和希望。


提到中国留学生的历史,就不能不提容闳。


容闳,他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,也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,是中国留学事业的先驱,被誉为“中国留学生之父”。



1828年,容闳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,因为父母觉得他如果会说外国语的话,未来能有不错的活干,再加上学校不收学费还包食宿,就把他送进了澳门的一所教会学校读书。


后来他又去了近代中国第一座传播西学的学校——马礼逊学堂,在那里学习英语、汉语、地理、音乐等课程。



1846年,容闳跟随学校校长赴美留学。


1849年,他成功考入了耶鲁大学。在他眼里,虽然自己挣扎在贫穷线上,但是自己毕业后一定会从事最利于中国的事业,而“传道固佳,未必即为造福中国独一无二之事业。”


而自己留学的目的也非常清晰:“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,则当使后予之人,亦享此同等之利益。以西方之学术,灌输于中国,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。


回国后,在他多年的努力下,以一己之力拉开了中国留学史的序幕,促使清政府启动了“留美幼童”计划。



当然,大多数留学生也很争气。


到1880年,有22名进入耶鲁大学,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,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,1名进入哈佛大学。


他们中有后来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,有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、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......


可以说都是国之栋梁了。


再看看这两天火爆网络的一百年前的老影像。在这段只有黑白两色,甚至还有轻微晃动的视频中,两个分别穿着长衫和旗袍的小男孩和小女孩站在镜头前


完全没有许多老影像中的中国人那般木讷与茫然,小男孩用一口流利的英文介绍了自己,之后又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。



他先解释了自己名字的含义,然后介绍了妹妹,还试图消除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一些刻板印象。

A boy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his name in English. He then introduces his sister. He tries to dispel some common stereotypes about the Chinese.


小朋友说自己的名字叫陈金福(Chan Kim Hock,音译),他解释了每个字的意思:陈是姓,金代表黄金,福代表福气。你不觉得我的名字很好吗?Chan is my family name, Kim means gold, and Hock means prosperity. Don"t you think Chan Kim Hock is a nice name?
通过他对名字的解释,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名字的美好寓意和期许。


陈金福还用简单又清晰的语言澄清了一些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误解,句句有力!
我们不吃老鼠,和其他孩子一样,我们喜欢糖果、蛋糕和冰淇淋。We don"t eat rats and mice. We like candies, cakes, and ice-cream, just like other kids.
你们认为所有中国男孩长大后都会在洗衣房做洗衣工人吗?嘿!我们想成为警察、消防员、士兵、律师和商人。You think all Chinese boys run laundries and are washmen when we grow up? Hey! We want to be policemen, firemen, soldiers, lawyers, and sellers.
听了这一段,不禁感叹: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,在民国时期已经能够落落大方地阐述自己的想法,试图改变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。


从他身上可以看到,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能给一个孩子带来多大的变化。 


除了这段引来无数网友夸赞的视频之外,还有一段德龄公主说英语的视频曾火爆网络。 作为大清出使日本特命全权大臣、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公使裕庚的女儿,裕德龄从小就在日本和法国生活。 在异国他乡的成长环境,让她精通了多国语言。

(左二:德龄、左三:慈禧) 17岁时,裕德龄随父回京,慈禧太后看到她通晓外文和西方礼仪,于是命她入宫担任女官。 离开紫禁城后,裕德龄为自己起笔名“德龄公主”,纂写了多部著作,向世界介绍她所认识的慈禧太后。 在德龄公主用英文演讲的老影像中,初到外国的德龄公主,在镜头前身着满清盛装,对当时硝烟弥漫的世界局势侃侃而谈:


“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人类所见过的最重要的变革时期,只有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理解,相互尊重,才能实现全世界的和平。”
将近一百年前的知识分子们,都少不了说一口流利的英语。 林徽因,19岁就翻译出王尔德《玫瑰与夜莺》。

 张爱玲,20岁左右就能用英文写小说。


那个时候,出国留学的学子们有着学以致用、救国救民的追求和理想,很多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当时民国教育部还曾专门出版了一本《高级英语会话教科书》。 


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定期向苏联、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。在国力不够强盛,科技发展落于人后时,这些留学生心里,始终没有忘记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目的。

(1978年改革开放后,我国派出第一批赴美留学生)
直到1984年,国务院颁布了自费留学政策,自费留学的通道终于打开了。
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,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,家里富裕起来的就更有条件重视孩子的教育,选择送孩子出国留学了。
在这个时候,出国留学已经没有了当年中华危难之际的救国救民的沉重目的,更多的只是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视野、学到更有用的知识,让他们更有能力追求自己的梦想,拥有更好的未来。
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,2018年,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66.21万人,其中自费留学占比90.06%,国家公派仅占4.56%。

(图源:新华社)
而到了现在,不仅那些富豪家庭会考虑送孩子出国留学,随着家长的眼界提升和经济能力的提升以及留学门槛的降低,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家也会考虑送孩子出国留学,留学呈现大众化和低龄化。
当然,现在的留学生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在国外好好学习生活,没有给他们过大的压力,但依然有不少优秀的留学生们凭借学到的本事发挥自身价值,成为社会精英,推动着国家社会的经济进步和发展。
舒新城曾说,“如无留学生,中国的新教育与新文化绝不至有今日”。
而今天,留学生依然能成为中国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!




400-886-9090
服务号二维码